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2017/4/22~4/23宜蘭行(一)上:蘭陽博物館(上)

除了蒐集"緩慢",
個人還有蒐集離島的僻好,
發現金馬,澎湖,綠島,蘭嶼及小琉球都去過,
就還剩下基隆嶼及龜山島還沒登島,
詢問了芳儀願意陪我同行後,
又揪了懷萱一家與曉慧,
一行7個人剛好就請小王辛苦擔任司機,
用他們家七人座的休旅車作為這次小旅行的交通工具!
謝謝懷萱處理訂民宿與船票(將資料傳給民宿主人即可代為辦理),
原本計畫大家都要等候王家小孩補習完,
下午4:00才從板橋出發,
但我好想去民宿附近的蘭陽博物館先逛逛,
(謝謝擔心我會迷路的芳儀答應和我一同從圓山站搭客客運前往~)
原本沒同行的老公週六計畫與山友露營,
居然可以先載我跟芳儀到博物館,
實在太感謝啦!!
4/22(六)中午12:00抵達榮獲多項建築獎項的"蘭陽博物館"~
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依據,
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
另一翼緩斜的山形,
是本區域獨有的地理特質。
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
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
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
由土地中成長茁壯,
並和地景融合。
跟芳儀直接入內,
到裡頭的餐廳"蘭舍"午餐,
他們家的招牌小廚師怎麼好像蠟筆小新呀?!
博物館用不同的石材與玻璃來營造出單面山的層層節理
外牆的排列組合分割,
更是仿效建築造型單面山的岩石節理,
與屋頂20度平行層層分割分佈石材及鑄鋁版而下,
遠看因蘭陽氣候變換的雨與晴,
使石材吸水後與鑄鋁版形成深淺色澤不一、寬度不同、反射不同的視覺感受,
試圖反映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
呈現豐富的質感與光影。
於是餐廳裡就能邊品嘗午餐,
邊細細欣賞這博物館的石牆與玻璃蒼穹~
這一顆顆的圓形吊燈,
感覺好像多雨的宜蘭從空中降下的雨珠~

餐廳裝潢~
好多書架感覺好氣質!


 
還有厲害的木雕裝潢~

不時會瞧見這像是"蠟筆小新"的小廚師~


先來櫃台點餐付錢~
我跟芳儀都點了套餐,
其中宜蘭冠軍茶雖然價值不斐,
但泡到第4~5回時仍有濃濃的茶味,
不賴唷~
點了紅燒牛腩飯與韓式泡菜燒肉飯,
旁邊的花椰菜比較生硬,
兩盤都被我吃了,
其他也還不賴唷!!
謝謝芳儀幫我拍照~
我們吃吃喝喝聊了好久,
才開始要逛博物館!
意外聽到超級悅耳與優雅的管弦樂音,
我們正巧遇到"春天少年樂"的演奏表演,
這天是國華國中的管弦樂團,
雖然國中生,
但專業程度絕不輸大人!!
自高空俯瞰蘭陽大地,
有著大小不同、顏色深淺與質感不一的田野方塊,
這些方塊也隨天色與四季變化而有不同的色調與風情。
因此,
建築師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主旋律,
在建築實量體的外牆,
將協奏曲中「春」、「夏」、「秋」、「冬」四篇樂章的音符,
以多重質感的石材轉化為音符,
依序排列至建築主體的四個實體外牆上,
呈現蘭陽大地的四季農田地景,
好似動態的音樂歌頌。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蘭陽博物館的建築,
除了造型與單面山呼應外,
也將流動的音樂凝結成建築藝術的美學篇章。
  2014年起,
蘭博將一樓遊客大廳塑造為「地景音樂廳」,
依照一年四季的氛圍打造季節專屬音樂會,
邀請優秀的音樂團體或個人舉行不同風格的表演。
藉由音樂演出帶入蘭博建築公共藝術之創作理念與美學內涵,
同時,
藉由現場互動,
帶領民眾領略藝術之美。
後來進館登上樓梯俯視這建築與樂團,
真的更能感受到更大器與震撼的氛圍!

 
我們先購票並於置物櫃寄放大行李,
從一樓的"千年佇山林:宜蘭檜木傳奇特展"開始欣賞~
從二億年前古大陸,
歷經冰河期的考驗,
輾轉定居臺灣的檜木,
到底有著怎樣獨特的身世?
在尚未發現它們之前,
臺灣檜木與島上的萬物共譜美麗島的面貌;
穿梭林間的原住民,
也曾與它們共同寫下一則迷霧森林的傳奇。
 棲蘭山檜木林是全臺灣僅存的原始巨型扁柏純林,
它們穿越千百年的歲月,
即使化作一株枯倒木,
守護的也不只是自己族群的延續,
而是一個森林的穩定存在和一個充滿生機的霧林樂園。http://legendarycypress.lym.gov.tw/page01.html
檜木家族中介照了"世界檜木分布"
目前全世界扁柏屬成員只有七種,
其中有三種生長在北美西岸拿加遜扁柏與羅生氏扁柏、
二種分布在日本的花柏與日本扁柏、
二種獨產在臺灣的紅檜與臺灣扁柏。
這七種扁柏屬的樹木全生長在潮濕的海洋型氣候環境中,
據親緣關係研究指出,
紅檜與臺灣扁柏並不是最親近的,
反而紅檜與日本花柏親緣較近,
而臺灣扁柏則與日本扁柏較為親近。
台灣檜木的分布~
臺灣山區「霧林帶」分布在海拔約1500的2500公尺之間,
終年濕潤,
豐沛霧氣,
溫溼度變化和暖,
孕育了紅檜與臺灣扁柏等參天巨木及許多珍稀的孑遺動植物,
檜木主要生長期間,
又被稱為「檜林帶」。
臺灣扁柏族群主要在臺灣北部,
而中南部則以紅檜較多,
所以有「北扁柏、南紅檜」之說。

老式電話機~
檜木林區的住民~
一般而言,
當海拔高度由低海拔逐漸增加至中海拔雲霧帶時,
森林植群物種多樣有增加的趨勢,
但海拔高度若繼續上升時,
物種的多樣性反而下降。
棲地的多樣性造就物種多樣性,
也吸引動物至此覓食。
檜木的秘密~
如二代木現象!
檜木森林中不同於一般樹木外型的有趣現象:
不少檜木的根部下常常會有一個空洞或樹洞。
檜木小苗常常生長在倒木、
樹幹基部或有苔蘚的石頭上,
小苗逐漸長大,
根部會沿著倒木或石頭兩側生長延伸到地面,
一段時間後,
小樹苗長成大樹,
地面的倒木(一代木)腐爛就形成了一個空洞,
此時的生長在一代木上的檜木(二代木)就像是叉開腳站著。
而二代木上生長的則稱為三代木,
因此形成「三代同堂」的景象。

大自然的空調系統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the Nature
19世紀以來工業快速發展,
全球森林大面積下降,
二氧化碳濃度值從工業化前的約280 ppm
增加到2013年的約399 ppm,
造成溫室效應原因之一。
森林可調節氣候,
永續的森林經營,
有助於二氧化碳的吸存潛力。
林木碳吸存能力以林木生物量來推估,
根據立木生物量調查分析:
可分為樹幹部、冠層部兩部分。
宜蘭是季風的港灣。
雪山與中央山脈的兩側山稜,
迎接著一道道季風的來臨。
季風吹進了蘭陽溪縱谷及山區,
凝結的雨滴濕度,
造就了雲霧飄渺的山地霧林帶,
孕育出檜木原鄉。
檜木在原住民的守護、伐木工人的歌聲、
木匠的巧手及常民生活的應用下,
許多人在某些重要的人生時刻,
都曾與檜木交會。
檜木生命傳奇的繁榮與滄桑,
被宜蘭人世世代代傳唱。
活耀於檜木霧林帶的山林居民泰雅族,
紅檜和扁柏、肖楠等大樹,
他們稱為『Qparung』,
就是巨木的意思。
 泰雅族有句諺語:
「活在世上,
我們只不過是這塊土地的客人」。
他們享用檜木樹洞中的蜂蜜,剝
檜木皮做屋頂,
狩獵必須遵守規矩,
謙卑的與山林生活在一起,
共同守護著聖地檜木霧林。

館中還重現山中小學~
日治時期,
隨著太平山林業的拓展,
1925年始設立了太平山尋常國小,
讓林場員工的子女也能受到完善的教育。
山裡的自然資源豐富,
能就近利用環境,
進行自然與林業的體驗與學習;
教室皆由檜木興建而成,
室內總是充滿了檜木的芳香;
冬天氣溫低,
教室裡設有火爐,
讓師生能在溫暖的環境上課。
檜木山林裡的學校生活有別於平地的學校,
是太平山小學師生們難忘的回憶。
 
板書好美,
我也要上課唷!!
早期的伐木、集材、運材皆靠人力運作,
並沿著山坡地形開設木馬道,
木材順著山勢滑下,
再用溪水集運木材;
後期才開設索道和鋪設軌道,
並用台車來集材、運材,
形成所謂的森林鐵道。
太平山到羅東森林鐵路,
紀錄檜木林業風華的軌跡,
也承載著宜蘭人對林業深厚的情感與記憶。
真的有小火車模型穿越展間~

看完一樓特展,
我們方上樓進入常設館區~
先瞧見像雨水的燈柱與投影的打油詩!
我們先欣賞互動劇場的影片~
《宜蘭的誕生》互動劇場以6台投影機做牆面及地面90度的拼接投影,
以有趣的多媒體互動方式,
帶領您認識百萬年來蘭陽平原的成因、了解宜蘭自然環境的特色。
您可以留意地上的怪方蟹、草地小花、水波紋,
及衛星景點等4種互動遊戲,
互動之間,
讓您與宜蘭大地親密對話!
我們席地而坐看著投影的介紹影片,
牆壁與我們面前的地板都有相當立體的3D影像!

導覽員除了解說,
還會提醒我們起身抓螃蟹,
但我們都在踩螃蟹,
螃蟹就翻肚了!

再來是一起站起來,
踩過的區域就會長出青青綠草與可愛小花~



另外模擬多雨的宜蘭地上積水,
我們一起踏出圈圈漣漪來~
最後則是踏上地圖上標註的景點,
就會有景點的介紹說明唷~


蘭陽博物館在天晴時是如此美麗~
看完劇場,
瞧見外頭的蘭陽平原,
我指著我們隔天要前往的龜山島~
從玻璃帷幕看窗外的雨中的烏石港濕地公園與更遙遠的龜山島!
超朦朧的~
我們先來到最上層的"山之層"常設館~
宜蘭的多雨氣候和山勢,
形成「迷霧森林」,
濕潤的思源啞口河谷以物種歧異度高見稱;
巨大的檜木林,
以及稜線上的冰河孓遺植物台灣山毛櫸。
加上台灣欒樹、寬尾鳳蝶,
還有山地湖泊,
讓你瞭解宜蘭的生物多樣性。
這超大的模型花被芳儀譏笑說:
好像大腸頭!!
哈哈~
博物館讓我們從高樓往下逛,
比較不會累,
而且還能俯視博物館的全貌與不同角度的美感~
館中種植真正的植物唷~
以往在古道挑著貨物來回的人們!!
 
芳儀正拉開抽屜,
看看這些植物的民俗作用~
宜蘭的溫泉冷泉都是值得介紹的天然資源~
接著來到"平原層"參觀~
水/河川形塑了宜蘭平原生活方式,
平原層的展示焦點在於曾經影響蘭陽平原社會經濟生活至深的動脈河川,
以及充滿農家智慧的生活與水的聯繫。
宜蘭人為了適應環境所提出的解決之道,
從當中,
找到他們與環境共處的態度。
看到那麼多塑像一定要跟著互動耍寶一下!
乞丐~
我幫你背~
師公~
小販~
我幫你拿~
將老紅磚屋重現,
好美~
灌溉的埤圳~
原住民泰雅族~
一起去打獵吧~
宜蘭頭城搶孤的模型,
製作得好用心逼真,
上頭還有正在爬的壯丁唷~

看到小人好可愛,
加油~
這位拔得頭籌!
還有搶孤的歷史影片,
刺激唷!!
平原層另一邊是展現蘭陽平原的耕種農家生活,
我覺得製作得好逼真也好生活化,
實在用心極了!!
多雨的宜蘭,
農夫穿著好像龜殼的竹編當做蓑衣~
 



真的很像站在水田中~
技勇石~
清代考選武生的舉重器具,
練武時也會使用~
180公斤重,
真是了得唷!
這代表這戶人家曾經出過武狀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